名稱: 非洲鳳仙花


學名:Impatiens walleriana


別名:指甲花


科名:鳳仙花科(Balsaminaceae


形態特徵:


葉序為互生,單葉羽狀脈,葉的形狀為廣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


而先端尖銳,葉基則鈍,葉緣鋸齒,葉色濃綠有些具斑紋。


紙質單葉,有柄,葉脈不明顯。


繖狀花序,花自葉腋抽出,頂生或腋生,萼片3枚,花瓣為5


單瓣或重瓣,為不整齊花;花色為紅色、桃紅色、粉紅色、白


色,四季常開,盛花期在春秋兩季,花瓣呈水平開放。單獨或


成總狀頂生或腋生,徑2.5~ 5c m


鳳仙花開完後會結蒴果,到了完全成熟時,只要輕輕一碰,果


袋裂開,迸彈出比芝麻粒還小的種子,非洲鳳仙的果袋裂開


後,果皮還會捲縮起來像隻毛毛蟲,果實為翠綠色,找顆粒比


較大的捲縮果當耳環,掛在耳朵作裝飾煞是好看。


繁植方法:種子繁殖


原產地:非洲、莫三鼻給一帶。台灣的非洲鳳仙花是在1966年由胡煥彩自日本引入。


用途:行道樹、公園樹、庭園造景用樹等





栽培方法:性耐陰,極適合在日照不足之處栽植,適合花壇、盆栽或吊盆。性喜溫暖,忌高溫多濕,生育適溫1528℃。栽培土質以壤土或腐植質土為佳。定植前以有機肥作基肥。


果實:蒴果。


其他:非洲鳳仙花英文名子叫做African Touch-me-not (勿碰我)非洲鳳仙花可藉由成熟蒴果爆裂的瞬間,迅速將種子向外拋射,又能進行無性繁殖。且斷落地下的枝條亦能成長為一株新的植株,因此能不斷的擴張群族勢力,掠奪其他植物的生育地,且侵入林地、開闊地、溝渠、河床等等,台灣儼然成為非洲鳳仙花的另一個天堂。全世界種植最多的地區包括澳洲、紐西蘭、中美洲、南美巴西、美國佛羅里達州、波多黎各、夏威夷群島,在亞洲地區則有日本、台灣、印尼  上述這些引種國家均已經發生逸出現象  對當地生態產生巨大的影響。澳洲及紐西蘭政府甚至發布通報,要全世界注意其植物的危險性,


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也將非洲鳳仙花列為全球性的有害植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r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